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双河村新天地合作社|有机农业助力“耕地生态还原”

双河村新天地合作社|有机农业助力“耕地生态还原”

发布时间:2015/01/09 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1233

       2014年12月28日上午,阳光驱散层层雾霭,简阳市东溪镇双河村十分热闹,“新天地”合作社的有机生态农产品品鉴会在这里举行。村委会的大院里,有机大米、有机菠菜、有机柑橘、有机鸡蛋等农产品悉数摆放。冬日暖阳下,农业科技人员、双河村村民、外地消费者,围着收获的有机农产品,摆效益、谈感想、话未来,让村委会大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保产保收
     农民观念正在转变

      谈及村里的有机农产品,村民付清财印象深刻,他首先说起了第一个有机农产品——大米。

      2010年,两河村成立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简阳市东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袁勇牵线搭桥,在省农科院土肥所专家吕世华的指导下,应用其研究成功的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种植有机稻,摒弃了传统的化肥施肥技术。
    “不用化肥农药,要是耽误了庄稼,这么多嘴巴吃啥?”和很多村民一样,第一季有机稻种植时,不施肥、不打药,盼着高产的付清财心里也直打鼓。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和村民惊喜不已,尽管合作社种植的70余亩有机稻,亩产量下降了1成,但最后实际收购价却达到2元一斤,其价格翻了番,收益也水涨船高。

    “农民一亩地扣除施肥、打药的成本,利润就几百块钱,现在少说也有一、两千。”袁勇欣慰地说。

      有机稻更赚钱的事实让不少双河村的村民们观念悄悄发生着转变,在家种地的村民几乎全部加入了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有机稻种植面积已达320亩,有机水稻的最低收购价都涨到了2.5元。但让付清财感到更有意思的是,社员种出来的有机稻,很多都留着自己吃或者送人,卖的不到一半。

      在品鉴会上,一把不到半斤的有机菠菜竟拍出了10元高价,掀起活动高潮;而社员易思带来的600个有机蛋,还没有到时间点就被抢购一空……村支部书记、新天地合作社理事长李显俊骄傲地说:“这不,他们都看到了有机农业的希望,一个个信心满满呢。”

     多样化种植

     还原耕地“生态原貌”

      在双河村有机蔬菜种植地里,各类作物长势喜人,几亩莴笋、几亩白菜……作物种类划分有致,不连片也不单一。记者看到,地里不少社员正忙着为蔬菜作物用秸秆覆膜,防水保温、增加有机养分。

袁勇透露,有机农业的本质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建立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土壤的长期生产力,建立多样化的农业链条,按照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一定周期后,土壤将恢复以往的生态平衡和活力。

      据了解,从有机水稻起步,合作社为了达到土壤“多元平衡”,相继引入多种农业作物。如今的双河村有机农产品是全面开花,有机蔬菜、有机小杂粮、有机水果、有机家禽、有机猪等,品类丰富齐备,有机生态农业规模达到1200余亩。合作社还注册了“蜀骄”牌商标,在四川境内“有机农业示范村”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发展有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也节约了生产成本!”李显俊说,合作社的养猪场配套了大型沼气池、沼气储存罐、沼液储存池,并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合作社每年减少化肥使用10万公斤,减少农药施用价值达15万元。

      不过,在他和社员们看来,这些经济效益远远比不上有机农业给双河村环境带来的变化。李显俊回忆前几年打农药时,过一会儿就看到马虾从洞里钻出来死掉了,而现在“空气里再也闻不到农药的臭味,山上的雀雀、土里的蛐蟮、田里虾虾也多了起来。”

      此外,吕世华还透露:明年我国将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夯实长远基础,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用量“零增长”,耕地酸化、盐渍化、污染等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

    “到目前,经过4年努力,双河村的土壤生态平衡正逐渐复苏,恢复生态原貌只是时间问题。”袁勇说,“下一步,我们还会把双河村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地方。”

 

 

      文章来源馥稷生物平面媒体战略合作伙伴《有机慢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