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建设应走知识密集型道路
发布时间:2014/12/27 现代农业 浏览次数:1481
12月23日,“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暨践行交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河西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官员、相关农业企业负责人等120余人参会。会议围绕钱学森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及我国相关地区发展农、林、草、海、沙产业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交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钱学森在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建立知识密集型农业是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大会同时呼吁国内加强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宣传研究及实践应用。
在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恕回顾和阐述了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科学内含,并结合我国发展沙产业的实践经验,探讨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对沙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刘恕在发言中介绍,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人类历史已经历了五次产业革命,分别是: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商品交换的出现、大工业生产的兴起、国家乃至跨国大生产体系建立、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即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将极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消除城乡间、工农间及体力与脑力间的三大差别。就我国沙产业发展情况,刘恕指出,钱学森第一次提出了沙产业这一概念,并指出沙产业是以阳光为直接能源,靠植物光合作用进行商品生产的体系,这一思想对开发沙漠资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毓堂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困境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阐释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对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启发意义,同时呼吁加强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宣传研究和实践应用。李毓堂指出,我国农业发展中,由于过度依靠化肥、农药等,造成农村土壤、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我国现在的城镇化道路中也存在城市用地不足、城市建设、进城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而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主张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工商一体化新兴产业,发展一二三产联营,创农兴乡,达到消除城乡差别的目的,这是解决我国三农及城镇化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李毓堂表示,国内对于钱学森及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宣传认识存在不全面、不合理等现象,呼吁通过全面研究钱学森文献,培养专门人才、多学科交叉践行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等方式,加强对其宣传研究和实践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防治沙漠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跃高教授阐述了常规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困境,指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胡跃高指出在常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先发优势,但存在城乡矛盾尖锐化等根本性缺陷;日韩等国家多处于经济后发位置,但这些国家农业基本丧失能力,城市占据压倒性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迟发状态,农业陷于苦苦挣扎状态。中国农业处于三者中间状态,常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适合中国,而钱学森在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中提出的发展知识密集型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农业地理空间、从系统论角度平衡和解决三农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等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值得借鉴的重要思想。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政协主席韩林润就践行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打造内蒙古沙草产业绿色经济板块在阿拉善右旗的实践经验及理论思考做了发言讨论。他指出,发展沙草产业必须坚持四个方向:一是生态优先战略导向,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增绿效应;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物种选择、生产力要素和科技支撑;三是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和组织化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性;四是坚持多元化战略,打造品牌,发展关联产业。他同时指出,发展沙草产业未来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包括保护与开发并重、眼光要放长远、基础与系统工程相结合、效益回报上要统筹兼顾,实现生态效益、富民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在大会专题发言中,与会专家学者、相关地区政府官员及农业企业负责人分别就学习和践行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以及我国相关地区发展沙草产业、盐湖农业、海产业、咸水农业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交流探讨。本次大会还对生物氮肥工程技术、宏基因组学、CLP型智动载体等先进农业科技、技术进行了交流探讨。
大会组委会还就研究宣传及在实践中应用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形成了倡议书。倡议书呼吁的主要内容为,建议党和国家将钱学森产业革命理论列为国策、加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学习与宣传、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启动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建立试验示范区以及全民动员参与第六次产业革命建设等。
文章来自农视网
上一篇: 休闲农业将成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