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场—将是中国生态农业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5/01/15 现代农业 浏览次数:1614
文/梅霖 北京大学博士
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已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尤其是欧洲国家对有机农业产业认识的比较早。1995年至今有机农业产业占农业生产总产量8-12 %,(美国占6%)。用于有机农业生产的土地不断的增加,从1986年1.2万公顷到2008年已上升到230多万公顷;有机农场从7800个猛增加到85000个。德国已认证的有机农场,从1980年的500个到2008年已升至16068个;奥地利从1991年的2000个到2008年已升到25850个。
中国的未来呢?我们拭目以待!
我从事有机农业的时间,如果从2008年开始调研有机农业的发展计算,应该有5年历史了,这5年身在其中,摸着石头过河,历经许多坎坷和挫折,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实践者,也是有机农业发展的理论探索者。五年来,我对中国的有机农业发展有很多感触,很多发现,也有很多收获。
(山泉水灌溉无污染的稻田)
土地的三次革命
中国经历了三次土地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是土地政治革命,是为了自由,为了推翻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毛主席领导的;第二次土地革命是土地经济革命,是为了发展,为了中国的经济建设,从农村的年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充分释放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邓小平领导的;第三次土地革命是土地生态革命,是为了生命,生命的健康,以十八大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章为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方圆二十公里内无任何污染的长白山余脉)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推动者。
(净土村建设的首选地)
经济的三次发展
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发展。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解决了通过工业发展经济的问题;从第二产业工业,向第三产业商业发展,解决了通过商业发展经济的问题。但是,纵观横看今天的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生产过剩了,市场饱和了,比如我们的服装产品、我们的电器产品、我们的电子产品、我们的日用产品等等,哪一个不是饱和过剩?再看我们的商业地产、商业金融、商业餐饮等等,哪一个不是萧条危机?
因此,今天的第三产业,要向第一产业农业轮回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这当然是向健康农业方向发展,而不是垃圾农业。这种轮回,不是低层次的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轮回。工业和商业反哺农业,尤其是健康农业,这是所有发达国家政策所倡导的。
当工业和商业过剩和萧条的时候,经营者总是在追寻新的产业和利润增长点,健康农业无疑是新的投资商机。中国一些巨头老板把资金投向健康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比如联想的柳传志投资10个亿组建佳沃农业,主要从事有机蓝莓和有机猕猴桃的生产运作;汇源果汁的朱新礼投资10多亿做有机蔬菜和水果;网易的丁磊养猪;万达的王健林投资7000亩地;还有很多原来做地产的、煤矿的、做医药的、政府退休老干部、做电子的等等已经投入到有机农业产业中来。
都市有机生态农场
我把中国农业按区域划分为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模式是在中国相对偏远的地方,以生产为主导的农场;一种模式是在中国大中型城市的郊区,以销售为主导的农场,简称为都市有机生态农场,像这样的农场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发展理论模式,就是“农业商业化,商业田园化”。
都市有机生态农场,不能仅仅以生产一些蔬菜或水果或部分养殖,而应该商业化的运作。农业要商业化,但必须以有机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增加很多商业化的项目运作,比如生态餐饮、产品展销、农耕体验、农耕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生态会所、生态养生、生态养老等等。
(这才是真正的别墅)
商业要田园化。城里人快要被空气污染和工作压力逼疯了,回归自然、回归生态、回归田园已经是急不可耐了,在北京周六周日只要是出城的路都被堵得很厉害就说明了这一点。打造自然的、生态的商业是大势所趋,是城市人的向往和渴望。
未来三农的三种现象
我对未来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有三个预测,在未来的10年左右,会出现三种现象:一是现在相对比较偏远贫穷的地方,在未来10年左右一定是比较富有的地方。因为比较偏远贫穷的地方水和空气相对是最好的,而水和空气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既然是最重要的,那么无论是购买高品质的健康产品。还是旅游休闲度假都是要付出更高代价的,当然这些地区就更富有了。就像上月在贵州召开的国际生态产业发展论坛时,贵州省省长就说了贵州发展经济速度慢了反倒是今天贵州发展生态经济的机遇。
(新农人上山下乡的新潮)
二是中国将会发生第二轮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国第一轮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这场运动基本是被动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运动。
但是中国未来10年左右将会发生新一轮的“上山下乡运动”,更多应该是主动的、带有经济色彩的运动。因为城市的生活污染压力、城市运营压力、商业萧条经营压力、城市就业压力,加之中国农村劳动人口急剧下降,中青年农民基本上都涌到城市里来打工,留在农村种地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导致土地严重荒废或者是特别粗放式经营生产,要么产量很低要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产污染严重的农副产品。
(这个大山里的村子将极有开发前景)
此综合性的社会现状和发展阶段,会诱导和迫使有资之士和有识之士,还有城市打工农民,回到农村去掀起一场新农村农场式的圈地运动,从事农场式的农业经营和生产,为了健康的生命和商业的利润。大凡现在做有机生态农业的大部分都不是农民兄弟,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中国未来农村拥有土地的农场主,一定是相对高学历的群体。农民就地转化为职业员工,就是回到解放前的“地主+长工”经营制度模式,地主就是农场主,长工就是员工,如果一个农民员工在自己家里每月赚1500元,相当于在城里拿3000元工资,在乡里有了一样的工资待遇干嘛还要背井离乡呢。早起的法国农业也是劳动人口严重流失,后来基本是高学历群体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
中国农村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的农场制,是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我在三年前的预测——中国农业必须走农场制的道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明确家庭农场的号召。
农场的本质是什么?是土地的相对集中,只有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一定的社会和法律风险,同时注入相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这样才可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保障生产安全没有污染的农业产品,这样中国人的生命才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