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现代农业 > 植保天地:有机农业生态条带和病虫害治理

植保天地:有机农业生态条带和病虫害治理

发布时间:2014/12/16 现代农业 浏览次数:1589

撰文/韩农(特石农场董事长)

“生态条带”是太原市特石生态循环农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首先提出的概念,在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家和生物天敌专家的指导下,在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特石模式)中进行了5年多的实践验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调整,证实这个做法在有机农业生产,尤其是规模化有机农业生产中能够发挥控制病虫害的巨大威力。

一、什么是生态条带

开荒造田、毁林造田、视杂草为草害予以根绝,忽视自然生态的做法使我们失去了大片多样性的植被;单一品种作物的大面积种植给寡食性害虫提供了巨大的食物库;大量农药的使用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生物天敌。凡此种种,几千年的农业生态环境仅仅用了几十年就被破坏殆尽,农业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我们是在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类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在与所谓的害虫战斗。

生态学理论最重要的共识就是生物多样性导致环境生态的稳定性,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意味着生态链的稳定性,这样就不会有某些昆虫单独地成为强势种群,农业生产的数十种供人类食用的植物(粮食蔬菜等)就有可能隐藏在多样性的环境中而不被一些寡食性的害虫所侵扰。

特石生态种植法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在农业生产区域的田间建立植物多样性的环境,为了在减少土地占用和实际效果中找到平衡,经过试验,最终确定以生态条带形式作为农田生产区建立植物多样性主要手段。

所谓生态条带,就是在农田中人为地划定一些条形区域,人工种植多种植物,使之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农田则坐落在生态条带的包围和环绕之中。

生态条带设置的原则:

一是尽可能采集本地植物品种种植;

二是兼顾各类植物的花型花期;

三是依据各类生物天敌的习性和活动半径设计条带位置;

四要安排特殊生物天敌的越冬栖息地;

五要结合整个生产区域的布局合理安排隔离带、缓冲区。

依靠生物多样性建立多种生物天敌优势种群及定居的稳定性需要一定的空间尺度,再考虑到种群的演替以及可能产生的外界干扰(气象异常以及外来迁徙致使昆虫种群生态链变化),经过我们的实践验证,认为最低限度需要200亩以上的面积。

温室大棚仅从内部无法建立多样性的生态平衡,必须着眼于整个生产区域的环境多样性建立,进而影响和波及种植大棚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条带与虫害治理

生态条带的目的首先是建立生物资源库,即通过一定面积的特定植物群落组合给各类昆虫提供满足种群繁衍栖息的场所,包括人工种植的草场、大型条带、湿地以及树林。

生态条带的设立也非简单地依靠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形成趋避效应,主要是通过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花吸引不同类型的生物天敌进入,并以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定居。

生态条带的根本目标是依靠自然界的生物天敌把可能危害农田作物的害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生物天敌与农田害虫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依靠天敌自然地搜寻行为,在一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还需要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驱使定居在生物库和生态条带上的生物天敌向农田中转移,使之形成进入条带-定居-进入农田-返回条带的循环。

三、生态条带与规模化有机农业

病虫害是有机农业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的生态有机农业奉行“六不用”,但是对于农田害虫还是沿袭用药物治理的老路,无非是化学农药变更为生物农药,仍然是人追着虫子跑,属于典型的“后端治理”思维。

生态条带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地上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并逐步形成农田区域的动物多样性,构建以自然生物天敌为核心的生物控制病虫害体系,以期达到有机生产“前端控制”的目的。

规模化有机农业生产仅仅依靠生态条带控制病虫害是不够的。土壤健康需要依靠有机生产物质循环实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确保种植作物的生长营养需求,增加作物的抗性;对于偶发的季节性爆发害虫的压制则需要依靠微生物技术产品、植物提取物、Bt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各类矿物制剂;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也需要依靠微生物拮抗制剂、植物提取物制剂等手段;鸟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需要建立树林提供栖息最好有湿地;在面积较大的作物生产区,可能还需要配置特石全天候定向捕虫网(专门捕杀鳞翅目双翅目等害虫),减少生产区域的害虫虫口密度,辅助生物天敌控制区域虫害。

四、利弊分析

实践证明,特石生态种植法控制虫害可达80%以上,确保农田生产不因虫害而减产。

生态条带生态条带结合优良品种、土壤改良、增加作物有机营养、生物预防以及规范的管理手段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

生态条带的设置需要占用生产区域10%-15%的面积作为生态用地,减少了耕作面积,但是从综合效益上看利远大于弊。

生态条带的设置管理、生物预防和治理都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小型农场可能不合适,特石生态种植法更适合于规模化的有机农业。

 

文章来源于馥稷生物平面合作媒体《有机慢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