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现代农业 > 大数据“逼近”现代农业 促农产品大流通

大数据“逼近”现代农业 促农产品大流通

发布时间:2014/12/24 现代农业 浏览次数:1264

      “大数据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事实上,各国都已开始了信息化的角逐,大数据之战也早已拉开帷幕。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2013年2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呼吁将信息技术作为韩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支柱。    

      2013年,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18年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大数据作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其触角已经深入到农业领域。那么,信息化对现代农业有多重要?农业大数据该朝哪方面发力?大数据应如何助力现代农业?

      信息化成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  

      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深入到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行业。在今年10月召开的2014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信息化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今后一阶段的农业部信息化工作重点方向是加快推进信息化覆盖进村、推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创新应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曾在“科学数据大会”上表示,大数据农业应用研究,应当为新型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涉及到农业领域的各个环节。”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长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分散经营和生产模式,使得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对信息的依赖性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信息和服务的滞后性,往往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忠富说。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应该如何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农业大数据研究刚刚起步

      宋长青指出,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数据是非常复杂的,这决定了农业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孙忠富说。他表示,这种复杂性具体表现在数据分布广、可控度低、受干扰大、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和获取困难等。

      此外,农业生物个体和群体的差异、“点”数据和“面”数据的差异等,均导致了数据采集和积累效率低、数据质量差等不利因素。事实上,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淀了大量宝贵的农业数据。 宋长青指出,一些部门和机构虽然拥有大量数据,但自己不用也不主动共享,这种信息“孤岛”和数据“割据”现象导致大量数据沉寂在资料库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向农业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国家级平台体系尚不健全,技术研发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引导,农业数据资源的集聚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也是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之一。此外,农业数据的安全性也是一大问题。“农业数据安全缺乏保障。”宋长青说。

      农业产业量大、面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的数据存储量已经达到64EB,其中55%的数据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护,实际上得到保护的数据还不到一半。宋长青表示,农业数据的安全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大数据研究事业属于准公益事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宋长青说。

     宋长青补充道:“如何获取和挖掘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预测和判断未来趋势,有效指导现代农业生产,是今后农业大数据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未来应用:突破“最后一公里” 

     宋长青指出,农业大数据既是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新一轮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要将农业大数据纳入国家农业信息发展战略中。”孙忠富说。以建立“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农业信息化项目“国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例。据介绍,该项目探索面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多元服务模式和体制机制,为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运营模式和技术体系支撑。

     重要的是,该项目将突破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信息孤岛”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低成本、个性化、广覆盖、可持续”的信息服务,建设“国家大平台”。 

     宋长青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将农业大数据研究纳入各级各类课题管理体系,从课题申报审批、立项管理、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营造农业大数据研究的良好科研氛围,通过研究攻关,占领农业大数据研究制高点。

     此外,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面临着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频发、生态安全脆弱、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等严峻挑战,如何提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至关重要。 

宋长青指出,高校和科研单位应主动根据企业需求,运用农业大数据手段,分析农产品供求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总的来讲,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任重道远。”孙忠富说。

     声音

     大数据促农产品“大流通”

     我国甘肃定西的土豆都去哪儿了?北京新发地的黄瓜都来源于哪儿?基于大数据技术,过去难以知晓的事情可能会在未来一目了然了。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产品流通数据呈现海量爆发趋势,可以说是跨步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是能力,是竞争力,也是战略资源,将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对于农产品流通,大数据意味着一场新的机遇,使得全面、多维感知农产品流通成为可能。一方面,大数据使得农产品流通进入全面感知时代。例如,在传统农业调查中,只能是利用合理的抽样去无限接近总体,用样本推断总体。而大数据技术使得直接面对农产品流通数据成为可能,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盲人摸象”的状况。另一方面,大数据使得认知进入多维关联时代。每一种数据来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往往隐藏在数据的相互关联之中,只有融合、集成各方面的数据,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数据量的增大使得相关关系的重要性凸显,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发掘意想不到的价值。分析农产品大数据,是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作为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我国农产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联合协作,当前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原始科学创新,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集成,共同探索适合模式并积极推广应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对于农产品大数据工作而言,更大的意义在于从大数据中形成大思维、开展大合作、构建大平台、获得大发展,从而使得农产品生产、流通的信息流得到充分延展和深化,这也正是大数据能够发挥更多作用之处。

      如今,如何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各处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研判,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保障食物安全,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决策的重点,也成为未来信息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基于上述考虑,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北京一人一亩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国农产品大数据联盟”,联盟的成员主要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中介机构等。

 

 

来自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