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发布时间:2021/12/24 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1831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农业绿色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耕地保护制度逐步健全,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今年1-10月,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83万亩,预计全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亿亩。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南方酸化耕地和北方盐碱地治理,完善国家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网点,全国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0.35个等级。

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今年1-10月完成高效节水灌溉2192万亩,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建设60个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县,集成20套节水技术模式,发布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建设一批墒情监测自动站点,用水方式进一步优化,同步实现节水增粮增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进一步扩大,预计今年新增改革实施面积1.2亿亩。

长江“十年禁渔”平稳开局,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有力,沿江10省(市)重点水域共落实社会保障17.16万人,落实转产就业13.03万人,基本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组织开展8次流域性同步执法行动,清理“三无”涉渔船舶8544艘,查办案件1.1万起,长江禁捕水域非法捕捞案件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一江一口两湖七河”重点水域基本实现“四清四无”。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建设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205个,涵盖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147个,保护率达92.4%。划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5个,落实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鄱阳湖、洞庭湖、湖北宜昌河中下游江段“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群体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推进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完成10省20县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试点,组织开展福寿螺、水花生等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集中灭除。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化肥农药持续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高,产地环境明显改善。

化肥减量增效扎实推进,修订并发布《有机肥料》《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等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加强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明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产量目标下主要农作物氮肥推荐施用量,持续推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

农药减量增效扎实推进。科学用药技术大面积推广,绿色高效农药加快应用,微毒、低毒和中等毒性农药使用占比超过98%,农药利用率稳步提升,预计2021年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超过41%。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

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以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建设200多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围绕全量利用、产业化、生态补偿3个方向,各打造10个左右县域样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

白色污染治理得到有效防控,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构建覆盖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全程监管体系,持续开展100个回收示范县建设,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取得新突破。标准化清洁化生产逐步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实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发布175项农业国家和行业标准,完成1000项农兽药残留标准制定,现行有效农业行业标准5811项,基本覆盖农业绿色发展重要领域。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建设,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率。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稳定增长,截至10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5.8万个。发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2270个,特质农产品12个。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10月底,全国2760个县均开展了试行工作,3.5万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开具合格证实现常态化,42.7万小农户已开具使用合格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强化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治理,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使用行为,组织开展豇豆、韭菜突出风险隐患排查,强化瘦肉精问题治理,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上半年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

(四)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依托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试验试点转向面上推进。

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平台初步搭建,在82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县,围绕耕地质量提升、节水节肥节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推动技术装备、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创新,总结凝练“健康农田”“肥药两制”“绿色农资门店”“百亩千头生态方”“生态农场建设”等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资源环境监测“一张图”初步建立,建设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推动16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建设,初步实现农业绿色生产观测数据稳定监测。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主要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编制出台系列规划、方案和文件,推动建立健全“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框架。

一是制定总体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出台,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抓手,描绘“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蓝图。

二是编制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专项规划,细化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种养循环、面源污染治理、水生生物保护等重点任务措施,明确工作抓手,推动任务落实。

三是出台专门文件。制定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规范畜禽粪污处理降低养分损失技术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有关工作的意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具体文件,明确水生生物保护、减排固碳、粪污和病死畜禽处理等任务的工作路径和保障措施。

(二)推动技术创新。依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等国家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企合作,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创新、技术集成和模式推广。

一是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强化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水稻产量和氮利用协同调控新机制、小麦赤霉病主效新基因发掘与利用、全球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增产效应等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遴选推介创新技术装备,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发布化肥绿色增值、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病虫害防控、秸秆高效捆烧清洁供暖、高产优质绿色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等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

三是推广应用成熟技术模式,集中连片实施以肥沃耕作层培育为主的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扎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推广粪肥还田和秸秆“五料化”利用技术模式,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水平。

(三)开展试点示范。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330万亩。

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开展酸化耕地、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试点49个,推动建设200个集中连片综合示范区。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持续抓好30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3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已建设203个),以点带面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促进绿色种养循环,支持17个省(区、市)的270个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探索打通种养循环堵点。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继续推进400个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打造县域全量利用样板。

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建设100个回收重点县,健全回收网络体系,推进标准地膜普及应用和废旧地膜专业化回收。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65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县,探索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开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持续推动79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模式和长效机制。

(四)启动实施“三品一标”行动。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突出平台建设。依托今年新创建的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98个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打造示范样板。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纳入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建设任务,率先推行。

打造示范典型。实施“十四五”种植业“三品一标”行动,建设绿色生产标准化基地。新创建150家标准化示范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启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遴选确定11个品种、109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

加强种质创新。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发掘多份野生稻优异资源,筛选创制抗病虫害、耐高、低温等水稻抗逆种质,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抗逆突破性玉米新品种。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确我国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纳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和培训内容,新评定1836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提高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国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服务小农户7800多万户,有力促进了“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顺利实施。

(五)加大财政投入。遵循绿色引领、统筹兼顾,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大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引导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2021年,中央投入农业绿色发展相关资金超过450亿元。

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择重点县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围绕粮棉油糖等重点作物,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等旱作节水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降低农药使用。

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启动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渔业养殖尾水达标治理。实施海洋伏季休渔,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渔业增殖放流行动,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保护渔业资源。

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粪肥有效使用。开展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时,引导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等绿色金融工具,加大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等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三、2022年展望

2022年,将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不断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绿色生产方式。推行绿色技术清单,打造绿色生产示范,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鼓励和引导农民逐步树立绿色生产意识。

二是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小农户绿色生产能力,培育绿色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行绿色生产。

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推动技术标准化、标准规范化、规范简易化。

四是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建立价格调节机制。

五是健全考核约束机制联动。完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开展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健全农业生态补贴制度。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