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现代农业 > 中国现代农业缺什么?新农人一定要知道!

中国现代农业缺什么?新农人一定要知道!

发布时间:2014/12/16 现代农业 浏览次数:1603

        农业应该是个“兴”字
        中间这一横是农业本身,下面两点是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业和农业相关服务业,上面的三点是未来农业整个产业链要突破发展的方向,即国际化、金融化、电商化

首先讲农业本身,不用多说,这是基础的首要的产业,很多企业转型进入这个领域来,这个领域也吸引了很多投资家的眼光。
但是我认为,农业本身是不太适合企业来进行投资和经营的。
        从企业自身的商业逻辑看,要的是投资回报,投资回报不只是看收益率,还要看周转率,看杠杆率。
1)农业无疑是周转最慢的产业。种粮食一年周转一次,养猪一年周转两次,养鸡快一点一年也就周转五次,但是卖饲料一年可以周转二十多次。
有人说牛奶和鸡蛋好一些,周转快得多,但主动性又很差,牛奶和鸡蛋会被加工成奶粉、蛋粉,牛奶的定价是受国际定价影响,鸡蛋生产又比较分散。
2)农业的杠杆率也很低。生物资产是“家有万贯,带毛不算”,土地房子等又往往是未确权的资产。能够抵押的资源是很少的,而农民又是怎么做这个事的?农民把它的金融需求几乎都交给了上游生产资料的经销商,所以现在经销商能够在农村生存的唯一理由,就是它为生产单位即农户提供了赊账垫资的作用。一旦企业进入农业,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杠杆方案,否则投资回报率上不去。
3)第三个是收益率,在短缺阶段可能有比较高的收益率,但是农业本身是具有极大波动性的产业,因为它面临很多风险,市场信号和信息还不是那么完整。

其实企业要做的是熨平周期,因为农产品很难做库存,很难用库存调节供求之间的差异,因此农产品本身价格波动较大。所以作为企业,应该在加工、服务领域,通过加工将农产品变得易于库存,通过服务有效调节库存从而降低周期影响。但是目前看来恰恰不是这样的,很多企业是迎合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波段生产或贸易来取利,没有发挥熨平周期的作用,甚至加剧了周期负作用。

        “三农”变“五农”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讲了多年三农,核心问题是农民组织问题,要把三农变五农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即要加上农企和农社,农企是带头作用,农业合作社是真正的生产单位,是生产环节最基本的单元,农企要扶持农社,要学会和农社打交道;农社要衔接家庭农场,农社要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的根基。除了农民组织问题,还有农地(或农业资源)集中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农村流通体制问题、农业科技体制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生产力载体,更是生产关系调整的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的龙头绝对不会是农业本身
农业的龙头只会出现在相关加工业或者是服务业的某个环节。产业链需要龙头,但做龙头企业并不意味着要把整个产业链自身做完,而是通过企业化经营的要素比如品牌、科技、金融等来增值,来促进上下游协同。加工业可以分为农产品的加工和农资的加工,在这一领域早期是短缺,所以第一阶段加工业比的是成本和质量,从农民来讲他看的是直接实际的效果来决定是否购买;到第二个阶段,竞争者和生产者大量增加,产品严重同质化,这个时候大家比的是营销的能力,由此提出搞产业链,要消化产能的增加而带来的下游推广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保障问题。现在第三个阶段是比服务,加工业都开始向服务业靠拢和演进。大家会注意到在加工业里面饲料是非常有特色的,既对接种植业又对接养殖业,既是农产加工又是农资加工,所以在这个环节里面,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有大量的成功企业家在这个领域完成了原始的积累,从而能向农业产业化更多的环节推演,包括研发、品牌、商品开发、仓储、物流等等,这些都是服务业,服务业要细分才能把握本质。

         农业新不新,三化来衡量——
1、国际化:不要只看总量更要看结构,不要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我们到国际上采购是国际化;我们和国际企业合作是国际化;我们到国际上建厂派遣员工是国际化;我们搞国际收购也是国际化。在这个国际化的过程里面,大家会觉得商机很大,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和看待一下,国际化的商业驱动力量是什么。一是市场有缺口;二是产能要溢出;三是资本要溢出。现在集中看看中国真正的市场缺口是怎么样的,从我实践中的感受来讲,中国市场的缺口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第一个是中国现在的口粮是安全的,现在中国老百姓人均粮食是400公斤,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我们的口粮是安全的。我们粮食的压力是非口粮,最主要是畜牧业用粮,而畜牧业满足的是中国人的动物蛋白的需求。现在中国人动物蛋白的供给量不低了,肉8500万吨,奶3500万吨,蛋3000万吨,水产6000万吨,人均量其实是不低的,和日本对标相差不大。有人在算,如果我们套法国数据的话,真正在它1500万吨里面,液体奶的消费只有10%,如果用这个数来算中国,中国的液体奶消费3000万吨就可以了,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这个量,所以它是结构问题,不简单是总量问题。如果我们来对标,人均肉食美国人是100多公斤,我觉得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奢侈,也是对我们自身健康的摧残。
         我们把政策向口粮集中倾斜,把市场向非口粮放开,主动利用国际市场调节,让我们基础原料的价格下来,把增值的空间留给中国的农民和中国食品加工商,这个结构调整是需要我们特别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来谈一定要增收。有可能我们会从农业的弱国转化为食品的强国。就我们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如果不是通过科技而是刚性地要把自己拉成农业的大国,最后一定是食品业的弱国。

我们要看到中国市场的力量,其实支撑我们的不仅仅是食品消费大国,更应该是食品制造大国;支撑我们的不仅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更应是大区域市场的辐射中心。不管是承接东北亚,还是东盟自贸区,或是往东亚走,我们作为大区域市场中心国的位置其实是明显的,如果不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很可惜的。我们应该让一些国际优秀的食品产品、产能向中国来转移,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增长,增长潜力在我们这里,我们要利用市场换技术,成就我们这种食品生产大国的条件。

         国际化不是去收土地
         现在也有很多企业到国际上去开疆拓土的,很多去收土地,他们认为是收资源,认为收到土地就收到了农产品,收到保证我们粮食安全的基础了。
其实农产业链的龙头绝对不是农业本身,土地是重要的,但是土地背后、土地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背后这一条价值链可能更重要。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全世界A、B、C、D四大粮商几乎没有到世界其他国家收购土地的,他们用的是其他的方法来控制农业产业链,所以抓住龙头也是我们走向国际化可能要思考的问题,不要简单的用过去做矿业这些理念来误导农业方面国际化的思路。在国际化进程中除了考虑资源禀赋和商务条件,更要考虑国家文化、政治、法制风险。

2、金融化:产融结合进入第四阶段——服务价值链
       “兴”上面的第二点是金融化,这并不是说我们从实业转过去做投机。我们看看产融结合,为什么做产业的要做金融。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打开,只要勤奋就有大量的市场空白等你填补,所以产能要扩大,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对实业的支持是跟不上的,所以让金融去支持产能的扩张。

第二阶段是一些企业有了一定的实力,为了企业的财富和资产的安全,需要做相应的资产配置,企业发现投资金融是很好的资产配置的方法,它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都很好。

第三个阶段的产融结合,顺应了产能的扩张,这个时候是为了产能的消化,因为有了这么大的产能,下游的消费者把你的产品顺利的接走,你需要做消费者信贷等等。

       所以,金融对理顺产业,理顺价值链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在农村做了担保公司,也做保理公司,做这样一些探索和试点。所以我觉得为了推进我们的产融结合到新的高度,龙头企业应该积极来探索和尝试,因为龙头企业有品牌,有和银行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有对客户的黏性,所以在这个方面努力。过去的农村金融也是金融机构到了农村,但是金融服务完全不到农户,因为到农户成本高、风险大,最后导致对整个产业链的损害,他大量的流动性并非投放到分散的生产环节。对农村金融来说,并不是把金融机构搬到农村就可以了,这样做有可能反而对农业有伤害。龙头企业做金融一定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而很多风险管理是我们做企业的时候不会去识别、不会去控制和把握的,在这个方面一定要有专业风险管理的意识。

3、电商化:电商的未来在传统,传统的未来在电商
        “兴”上面的第三点是电商化,电商使得企业早期收集客户的成本高,然后逐渐降低甚至最后为零。其次,它有云可以共享数据,这使得上下游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升,信息对称使定单生成和管理的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所以电商对于我们产业是很好的东西,是把过去我们散乱、复杂的上游和下游进行整合。但是传统的未来在电商,电商的未来一样在传统,如果说电商不能对价值链本身提供一些在环节上改进的点,尤其在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方面,电商本身的生存也会比较困难。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是简单的B2C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做到O2O再加上C2B2B,这样才会有出路,而这个O2O里面又蕴含了大量传统的思想。从传统龙头企业来看,这么多年的农产品经营,不管是产品安全的检测、快速分销、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帮助产品进行一定的品牌化等,其实都有很好的积累;和下游的餐饮企业、生鲜超市都有很好的物流经验和基础,这些都是传统,但传统要积极依托电商手段自我革命,依托电商重塑产业模型。回过来说电商没有传统基础的话可能也在白白的烧钱。

        所以未来的新农人,新的环境一定是新老土豪把手言欢,才能共同把这个产业做好!

 

本文精编自新希望副董事长王航在第二届新食品论坛上的发言